|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京南第一大庙——河间府资胜寺

京南第一大庙——河间府资胜寺

关键词:河间府 资胜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河间百姓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unju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13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资胜寺始建于唐代,民间俗称大寺庙。据清康熙《河间府志》载,内设僧纲司,有诗一首:海底泥牛吼,山头木马嘶。据清代《纲鑑易知録》载,1127年初夏,宋徽宗、钦宗二帝等三千多皇家亲眷被金兵押之北行,路经河间城,囚寺内数日,后起程场景十分凄惨,一路哭声不断。

  大寺占地约二十亩,建筑气魄宏伟,属华北平原较大的一座官庙,自北宋后期屡遭战乱,年久失修,又因二帝曾囚住于此而不吉,香火聚减,直至明代洪武、正德、隆庆、天启多次扩建重修仍无起色。

  据长年居住在大寺附近的几位年近八旬老人多次口述,大殿供奉有八尊青铜像,(前殿立佛四尊,后殿坐佛四尊),高约2—3米。另有泥佛、木佛各一尊。钟楼挂有一口大铜钟高约四米,重数吨,钟身铸有经文和金、银、铜、锡的含量铭文,大殿前建有侧殿、前殿。大寺南院是瀛海楼和瀛海大阁千佛殿(乾隆时人称千佛阁)。瀛海楼南院是寺阁等几处无考的建筑(属资胜寺),老人们传说寺内埋有宝藏九瓮十八缸。

  在古代,每逢初一、十五只供官府和过路的官员及文人雅士进庙上香,只有每年的五月二十八和十一月初一才会向百姓开放几天,庶民们在此节日,一连数天把各庙的神像改糊成彩画纸像沿街游演,各庙上香,祈求上天保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各店铺张灯结彩,若干外地商贩街头搭棚售货,艺人们争相上街献艺,有狮子舞、秧歌、高跷旱船和大鼓,有京戏、评戏、梆子、皮影和杂技,还有说评书、唱西河、演木偶的……,人潮如海,场面十分壮观。庙会过后还是官宦们相聚行乐之处,寺内有历代名人的诗文墨宝和官吏们撰书的碑文;寺内景色优雅,东望是四面环水的三义庙,北有城池内的北瀛台(高阳台)、狐仙台、南是府学、贡院及南瀛台(驻旗台),西方有万寿宫及府衙后的蒲萦台(瀛州第一亭)——秦始皇东游沿海时路经河间在此拴马、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书写匾额“蒲萦台”。

  清兵入关后,河间府可能觉得此庙不吉而没有保护或重修,香火时断,大部分石刻、石碑等零散佛教用器被后人遗失损坏。民国初期,大寺的西空院、南空院和四周空基被当地人侵占建了住房,只留有大寺的主殿。1938年前后,因战争寺中的僧人大多数遣散,佛教活动逐渐停止。1944年初,伪县长王惠远、吕光田、王慕廷和侵华日军相勾结,以献铜为名,把这每尊都价值连城的八尊大铜佛用绳拉倒砸坏,让日本便衣用卡车拉走,同时运走的还有大铜钟(不知为何没有砸钟,装钟时卡车被压坏)。

  解放后,余下的建筑全被拆毁,1957年,城关公社在此成立河间第一化肥厂(红旗化肥厂、大粪厂),1959年撤销,旧址由十一街占用。1964年,仅存的十几块大石碑因破“四旧”运动被十一街的人毁坏修了水沟,只有一块由私人拯救收藏。可叹辉煌兴盛了一千多年的河间府最大的古寺——资胜寺,最终成了战争和政治运动的牺牲品。资胜寺就这样消失了,留给后人的是巨大遗憾。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