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河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河间歌诗

河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河间歌诗

关键词:非遗,歌诗,裘孝信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河间百姓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fqyd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36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河间歌诗起源于汉代,主要靠口耳相传,其创始人应追溯至公元前212年的战国末期大儒荀子的弟子毛亨。当时,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毛亨不得不携家逃亡至河间国的武垣县,即今河间市郭村乡三十里铺一带,隐姓埋名定居下来。秦亡汉兴,汉惠帝撤消“挟书律”后,毛亨已近暮年,他在整理《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毛诗诂训传》,并授学于侄子毛苌。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封毛苌为博士,建“君子馆”(今河间市君子馆村)讲经授学。由于毛苌讲经“最得其精”,后由其弟子贯长卿,以及东汉学者马融、郑玄等继续传讲,签注后“大行于天下”,称为“毛诗”。其余鲁、齐、韩三家的“诗经”传者逐渐消失,唯“毛诗”留存,成为古《诗经》的唯一传本。
  河间歌诗的名称是因为《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流行于当时的歌曲,尤其是“风”部分均为民歌,大部分都可完整地吟唱。《嘉靖河间府志》记载的“汉古歌”、“唐古歌”、“宋古歌”、“元古歌”等传系条目粗略反映了“河间歌诗”的渊源情况,这就说明“河间歌诗”是《诗经》文化歌咏形式的一种载体。“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天,当你走进河间一些文化古村镇时,会经常听到一些老人今腔古韵地吟唱《诗经》的声音。吟《诗经》、咏诗词成为河间城乡展示诗风底蕴的一景。
  河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50年(燕文公十二年置武垣县),因位于九河之间而得名,历代曾在此立国、设郡、建州、置府。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河间受到诗经文化的滋养,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诗人,诗作,文化古迹历代都有遗存。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张仲素,明代的兵部尚书程信、程敏政父子、清代的纪晓岚、戈涛、李中简等“河间七子”。报刊方面有民国年间的《豺桥》诗刊、“椟玉”诗社以及建国后的《原野》、《苗圃》等数十种诗报。作为毛诗的发祥地,河间从献王刘德开始就成为当时中国的儒学中心。河间王刘德南建日华宫,北筑君子馆,延请毛苌设馆讲学,所到之处,留下了尊福乡、诗经村、毛苌宅、诗诗巷、君子馆、解经台、毛精垒等大量相关的村名地名,其中大部分现在仍在使用。
  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皇帝,得允在毛公墓(毛苌后来官居太傅,卒后,家乡人于尊福乡即今河间市郭村乡三十里铺村修建了毛苌墓)前修建毛公书院。书院建筑宏伟壮观,设院长1人,教授8人,生徒300人,占地350亩,地租专供书院经费。元末,书院毁于兵燹。明代书院重修,现存石碑一通。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皇帝南巡,作《咏毛公》纪念,还遣重臣致祭。现存顺治十二年“重修毛公书院记”、乾隆四十九年皇帝吟颂毛苌传诗“御碑”、同治三年“汉博士毛苌公讲经处”、光绪三十三年修葺毛公书院“赵公德功碑”等四通石碑。据梁志恪《毛公书院记》中记载,当时的毛公书院与岳麓书院等五家书院齐各,影响很大。
  近代毛公书院修葺得更加完备,前为院(学堂),后为祠。祠内塑毛公像,书僮捧《诗经》两侧侍立,上匾书“六艺宗工”。祠后为毛公墓,高5米,周长20米,古树环绕蔚然成林。书院陆续聘请学识渊博的人担任主讲。如进士出身的左乔林、著作颇丰的大学者白广州等。1928年后书院改称毛公学堂,现收存匾额一方,楹联6幅。学堂曾培养出不少人才,如民国代总统冯国璋,曾任绥远、察哈尔教育厅长的知名诗人、书画家郭贵瑄,爱国将领郭宗汾、抗日名将赵锡章、八路军359旅政治部主任刘亚生等。
  毛公书院历经600多年的风雨,声名卓著,不幸毁于十年动乱。其遗址现位于河间市郭村乡三十里铺村,占地8亩余,现在三十里铺小学。
  河间歌诗的传承及发扬光大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弘扬国学的气氛渐浓,“国学热”在河间大地上兴起。而今,在河间广大农村中,不仅村民传唱诗经中的《关睢》、《蓼莪》等歌诗,在诗经村乡、行别营乡、米各庄镇、束城镇、河间市内还办有民间诗社15家,成员2000多人,已连续刊印25期《毛公诗苑》,并出版了《河间当代诗词选》。歌诗故乡的人们正在传承着诗经文化。河间市原文化局局长田国福20多年来搜集、整理、收藏明清至今的古籍诗经版本4300多册,编辑出版了《诗经斋典藏集粹》、《河间遗韵》等书籍,建立了诗经斋,为诗经文化的弘扬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河间歌诗的代表性传承人是裘孝信,他自幼受村风薰陶濡染,性喜歌诗。作为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间毛公诗词协会行别营分会副会长,他不仅在各级刊物发表诗词作品100余首,还多次组织诗歌吟咏朗诵会,身体力行,活跃诗风,曾两次受到学术界师生专访,国家、省、市、县各级新闻媒体多次制作节目进行专题报道,所吟曲段被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界硕士研究生尹小珂等录音谱曲,做为硕士学位论文发表。为做好歌诗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裘孝信积极与学校联系,办歌诗传习班。他先后在行别营乡中学、行别营乡小学组织吟咏朗诵会,向中小学生亲传谱曲,以求做到河间歌诗后继有人,生生不息。
  2002年9月,河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诗经学会在河间联合召开了“毛诗发祥地考察暨国际研讨会”,来自新加坡、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诗经村、君子馆、毛公书院遗址,聆听了“河间歌诗”吟唱,参观了河间诗经斋。此次会议通过了《河间市诗经文化旅游开发方案》,即建立诗经博物馆和诗经碑林,并发出了《倡议书》,拉开了重振河间诗经文化、传承河间歌诗的序幕。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香港知名学者、易学家龙轩,台湾经学会理事长陈新雄,香港文艺家协会王一桃和文学会理事杨慧思等人作诗留念。2005年3月,河间市人民政府在毛公墓旧址隆重举行了重修毛公墓碑典礼暨公祭活动,河间籍著名书法家田英章题写了碑名,香港知名学者龙轩撰写了碑文。此次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国内外知名人士纷纷发来贺电,赠送条幅,多家媒体给予了报道。
  经河间市人民政府申报,2006年,河间歌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